文章 → 10块钱的消费券撬动的仅仅是10块钱的消费吗?那还玩的什么劲儿

10块钱的消费券撬动的仅仅是10块钱的消费吗?那还玩的什么劲儿

秦丝管理员-小Q 发表于 2020-05-25 10:49:46

 

刚刚稳住疫情,一场浩浩荡荡的发钱行动突如其来,几次轮番下来,到5月8日,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共发出190多亿的消费券了,相当于是两轮百亿补贴。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领消费券很过瘾,但是这个发法,难道说是发钱也会上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消费券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说疫情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大家不能出门了,这意味着餐饮业和娱乐行业就很支撑下去,西贝,海底捞这样的大餐企都经历了命悬一线,更别说小饭店了。然后就是企业和工厂,一线员工不能复工、机器关停,生产、销售环环受阻。停下来不要紧,但是消费源头不开闸,仓库里还堆着卖不出去的货,谁敢生产?


然后看消费者,经历了疫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减少开支,规避风险,他们急着花钱吗?不存在的。几块钱捏在手上能省则省。那么风险就能避过去了吗?假设大家都开始不消费了,你不买我的货,我也不买你的货,那么工厂就开不了工,物流也就不再需要,接下来工厂裁员,员工失业,消费更少,更多工厂关门更多的失业,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受疫情影响,中国的GDP增速29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的第一季度为-6.8%,那怎么打破这个循环,盘活市场呢?10块钱的消费券成了天选之子,10块钱也就够买个手机壳,还是差的那种,很多人会说一顿午饭大概花30块钱左右,吃完结账就走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张满40减10的消费券,突然就会觉得今天的自己很辛苦,给自己加一只鸡腿不过分吧!为了凑个整,又点了一杯快乐水。


多加了一只鸡腿的快乐只是消费者吗?整个产业链都在为这只多加的鸡腿儿运转。养鸡户的鸡卖出去了,物流接到了单,销售做成了生意。再往前看卖鸡饲料的人也因此获得了订单,各个环节的人都忙了起来,货币和生产力开始迅速的流动,这就是10元消费券拉动连锁价值。


比如说杭州在3月底发的首期一亿元的消费券,3天带动了6.37亿元的消费,这一带来的拉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得归功于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连锁反应,发放消费券就是放大乘数效应、刺激经济的具体措施。通俗一点,就是政府给大家发了10块钱,大部分的人最后花了七八十块钱,还有些人花了100多,那这就是10块钱撬动的消费需求,发挥出了10乘以10的乘数效应。




但自古以来,中国人爱存钱是个好习惯,买房买车这些都需要日积月累,但在攒钱过日子的同时人类还有一个原始需求,行走在消费升级路上,洗碗太累需要洗碗机,扫地最好有扫地机器人,咖啡机、吹风机都可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感。现在的情况是,受疫情的影响,人们决定先不消费升级,在幸福生活狂奔的过程中,突然决定,要不碗还是自己洗,地还是自己扫吧,咖啡还是喝速溶的吧。这一刹车引发的是连环追尾,所以消费升级是不能停的,而且发消费券带领大家跨过经济寒冬是有过成功案例的,上一次政府轰轰烈烈的发券,还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年年底,为了扩大内需,成都首发向低收入人群发券,每人100。


在这之后很多城市相继开始发券,杭州特地赶在2009年春节前发了这个消费券,那个时候还远远没到移动支付的时代,发的还是纸质券,为了能够兼顾到更多的人,当时的政府从小学生、退休人员、低保人员3个群体入手,手动发放了100元、200元的消费券,每张面额20元,直接抵扣,连满减的门槛都没有。后来杭州贸易局做了个抽样调查,有人拿消费券去买家电和手机,消费券的放大效应达到了5.42倍,百货商场的放大效应有3.59倍,超市只有1.78倍,而在当时最早一批的消费券中,有76.78%流向了物美、欧尚这些大超市,那为什么超市的乘数效应这么低?其实怨不得超市,跟券的设置有关。当年这个券不是满减,直接无门槛抵扣,等同于一比一的抵扣,比如说我去超市买21块钱的蔬菜,用一张20块的消费券,最终支付了一块钱,可见是一种生活保障型消费券。



所以那年杭州共发了9.1亿元3批的消费券,成为国内发行消费券总额最大的城市,也被认为是消费政策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但受益的秘诀不是第一批保障型消费券,而是第二、第三批3个亿的旅游消费券。根据统计,当年一张面额10块钱的旅游消费券拉动的旅游消费达到了289元,乘数效应直接到了20多倍,刺激消费这件事情,在旅游这块是真的刺激,平日里宅家睡觉也没啥毛病,当政府把好几亿放出来说请大家出去玩的时候,很少有人坐得住。


那么既然发消费券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年年发券、常常发券,习惯性地去刺激下大家。为什么是现在呢?有一部分原因是条件不允许。


10多年前,一张张纸质券如何尽可能的覆盖到全方位的商家和消费者,怎么更快的核销,怎么堵住黄牛党可以钻的空子呢?随着移动支付等新基建的完善,解决方案才有了。各大支付平台都实现了一键发券的功能,既能广撒网,强拉动,还免去了印刷核销的工作。


说到这里,必须解释一下新基建。前段时间阿里的张勇,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谈新基建。BAT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神同步呢?新基建其实在2018年就已经产生,如果说旧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这些基础设施,而新基建则是5G、数字化,面向的是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为什么新基建会突然翻红,因为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刚好面临着彻彻底底的一次升级,把一切传统产业都进行数字化的提速,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具体来看,新基建是什么呢?支付工具的普遍使用,让发券真正做到了均匀且简单粗暴且朴实无华,就像直升机撒钱,支付宝们就充当了这次的直升机,没办法,作为国民级钱包发券发出了偷偷往大家的余额宝里塞钱、偷偷帮大家还花呗的感觉。如果说非典时期创造了淘宝,人们开始习惯网上购物,那新冠肺炎让生鲜电商乘上了东风还带来了新型消费券,又称作简单粗暴型消费券,无使用门槛,只有一个要求,快点拿去花。技术解决之后消费券就可以长长久久的不断发下去吗?可以肯定的,消费券一定会成为一个长期的拉动消费策略,但这件事情一定不是政府长期来做,政府发太多券会怎么样?导致通货膨胀,但发券带来的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了,消费券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消费券的传说。


既然政府不可能经常发券,那电商平台能不能经常发?品牌能不能经常发?说到品牌发券,大家估计都有点心理阴影,又要烧计算机了吗?这么说吧,发券这件事要双11,确实是起了个好头,把一个凄惨的光棍节变成了全民消费狂欢的日子,接着618又火了,但是造节归造节,大家也是喜闻乐见,早买晚买都是买,买一个实惠和开心最重要,只不过复杂的玩法是真的很复杂,数学不好的消费者直接绊倒在了数字城堡之外。


疫情之下,简单粗暴的发券方式,又一次提醒了电商平台撒钱的艺术,还得考虑捡钱人的懒惰,这个时候消费券来个简单粗暴的正确示范,直接完成了对营销规则的简化,所以消费券能这么出挑,其实用一个词来说叫众望所归。最近新闻里说,天猫就要联合政府的品牌在618发100亿消费券,付款直接抵扣,目测这可能是后疫情时代市场主导平台发券的开始。





毕竟常规发券的重担一定会落在消费者活跃集中度很高的电商平台,说到这里,不妨再敞开脑袋,好好想一想,电商平台也不是不想天天发券,天天过双11、618,但实力不允许,但是不同的品牌是不是可以来个发券接力呢?在365天里找一天作为自己的双11无情地发券。就像现在,今天肯德基喊你去买100块原味鸡,第二天麦当劳过生日,后天汉堡王接着发券,赛百味、华莱士都在赶来的路上。每一天都是一个品牌日,电商平台发券跟城市发又不一样,各地发的只能在当地发当地用,而电商平台要发,那就是全国的,不管你在哪儿都能够抢,都能够用。刺激的是全国的消费,带动的盘子更大了,这样一来二去也可以给特定品牌扶持。比如说支持国货,支持一下某地的扶贫,支持下疫情下备受打击的外贸工厂。


那么这样能做的事情很多了,发券从政府推动的浪潮变成日常潮汐,也成为了商家的水源地,发券已经够直接了,但总有人说国外的更厉害,直接发现金,把钱打到了大家的卡里,更简单粗暴。我们前面也讲了消费券讲究什么?刺激效果,达到的效果是:发的少花的多。发现金的话,有多少花多少,而且领了10块钱花了11块,都是觉得亏了一块钱,这怎么拉动消费创造更多的社会流通价值呢?那国外真的就不能发券吗?也不是不行,就跟前段时间的钉钉一样,也是在国内火过后,国外的ZOOM才开始火,消费券这种伟大的发明,在中国也是新鲜出炉,国外操作也还需时间。


之前有人说过,高铁、网购、共享单车、在线支付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带着世界往前冲,但是现在共享单车的退出,是不是空出来一个位置,消费券完全可以正式接棒,下一波就等着老外学中国发消费券了。估计也不会太久,我们这是又走在时代浪潮的前沿了。


【不开市营业,线上卖货5步走】

受疫情影响,各大实体店经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实体商家借助借助电子商务引客聚客,各大专业市场也响应号召,倡导实体商家线上开业!


不开市营业,线上卖货五步走!》 点击查看


—— end ——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统计代码放这里